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民主同盟 ,作者民盟

 

1月14日,民盟的老先生周有光逝世

此前一天,他刚刚迎来112岁的生日

鲜少有一个人的辞世

会让如此多的人自发悼念——


他身上有许多众人皆知的标签:

思想家、经济学家、“汉语拼音之父”

张允和的丈夫、沈从文的连襟

他迟暮之年,却依然清醒

100岁著《百岁新稿》

104岁著《朝闻道集》

105岁出《拾贝集》

108岁出《周有光文集》

110岁出《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

他以对百年人生的洞若观火

对民主科学的真知灼见

活出了他的妻子对他曾经的祝福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他的光芒,在他身后,依然照亮着世人



    周老的生平事迹我们曾在他111岁生日那天发文介绍(详情请点击【祝福】“汉语拼音之父”、民盟盟员周有光迎111岁生日),今天,我们特意整理了周老与民盟的故事一二,谨以此文纪念民盟的老先生。

周老与救国会、“星五聚餐会”

    我很荣幸能与这些民主人士交往,他们中的许多人学问好、思想进步,都极大地影响了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他们都是具有思想光辉的人物,我敬重他们。

——《周有光:我与那些民主人士》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爱国救亡运动的种子在每个有识之士的心中萌动,“救国会”应运而生。随着参加人数的增多,“救国会”形成了以行业划分的小组。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的江苏银行工作,他参加了章乃器领导的抗日小组。周老当时一人住在江苏银行五层楼的一间小卧室里,旁人进不去,因此“救国会”的一些文件都存放在他那里。

 
周有光和妻子张允和

    被称作“七君子”(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史良和沙千里)的7位民主人士均是“救国会”的重要成员,他们被捕后被关押在苏州。那时,周老的夫人张允和和孩子住在苏州,七君子缺什么周老的夫人就准备什么送去。七君子的家人去探监时也住在周老家,有很多重要文件就利用带小孩探监之便夹带进去。

    除了“救国会”,周老还参与了“星五聚餐会”(聚餐基本都是在每周五晚举行,所以约定俗成地称之为“星五聚餐会”参加聚餐的主要以工商界人士为主。重庆成为陪都后,聚餐会的很多成员也都西迁至重庆,抗战激化了大家的爱国情绪,聚餐会的政治性开始加强。周老在活动中结识了更多爱国的有识之士。在重庆,周恩来经常邀请民主人士一起讨论国家大事。他通过当时的秘书许涤新联络到周老,由此周老认识并熟知了周恩来。

    从上海到重庆,尽管由于工作的原因,周老只是断断续续地参加了“救国会”“星五聚餐会”及其他一些民主活动,但他较早地接触了这些为国为民作出极大贡献的民主人士,并深受影响。他与这些民主人士一道,运用自己的声望和个人能力,为推动当时的民主运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救国会”的许多积极分子(如沈钧儒、史良等)后来都成了民盟的骨干成员,周老与民盟的渊源自那时起便已结下。

周老与民盟

    民盟是以文教、科技为界别特色的民主党派,今后也要继续关注中国的教育发展问题。

——《周有光:我与那些民主人士》

1957年,周老正式加入民盟。


    入盟后,周老先后担任民盟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民盟文史委员会委员等。图为1996年5月,周老与民盟老同志们在一起。第一排左起陶大镛、钟敬文、周有光、季羡林、张岱年、任继愈、金克木,第二排左起叶稚珊、金开诚、李庶、姚子范、刘士昀、袁行霈。

    说到周老对民盟的贡献,不得不提他对民盟中央主办的《群言》杂志的付出与关爱——

    《群言》杂志是20多年前胡愈之先生创办的,创办时找了20个人写文章,现在19个人都死了,只剩我一个了,只要马克思不收我去报到,我就还为《群言》写稿。


    2005年7月,在《群言》创刊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丁石孙与周老亲切握手。

    30年间,周老为《群言》撰写了150余篇文章,很多都收录进了《语文闲谈》《朝闻道集》等著述中。以下为周老为《群言》撰文中部分观点摘录——

    “古为今用”不仅是字形、用词、文体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要现代化。翻译者是“文化之蚕”。阅读者也应当学做“文化之蚕”——摘自《古书今译》,《群言》1991年第8期

    弘扬华夏文化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除旧布新,发扬光大。弘扬华夏文化绝不是提倡国粹主义。不能革新和发展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华夏文化必须恢复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伟大生命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摘自《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群言》1996年第11期

    如果教育水平不能赶上先进国家,要想建成跟先进国家相颉颃的现代化国家,那就难于想象了。——摘自《双语言时代》,《群言》1997年第6期

    华夏文化既有光环,又有阴影,阴影有时盖过了光环。高声歌颂光环而不敢正视阴影是自己欺骗自己。正视阴影是争取进步的起点。——摘自《华夏文化的光环和阴影》,《群言》1999年第6期

    评论历史事件不可凭胜败定褒贬。评论历史事件的标准是看它对社会发展是促进还是促退。促进才是革命,促退就是以暴易暴。——摘自《话说天国》,《群言》2000年第10期

    用现代文字改写古代经典,不仅中国如此,世界各国都是如此。要求古代文字始终不变是不可能的。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对汉字简化大惊小怪了。——摘自《闲谈简体字》,《群言》2006年第9期

    地球缩小了。东西方文化正在汇流成世界文化。今天“洋为中用”,明天“中为洋用”,后天“中洋共用”。问题不在“中”或“洋”,问题在“用”。——摘自《漫谈“西化”》,1987年第8期

    民主不是十全十美的制度,但是历史证明,民主有利于发展经济、提高文化,使盲目崇拜变为独立思考,因循守旧变为进取创新。——摘自《什么叫做全球化?》,《群言》2001年第1期

    传统文化的复兴,不是复古,而是更新,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势利导,发扬光大,这是当前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摘自《全球化时代的华夏文化》,《群言》2007年第5期

    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现实。我们的当前任务是:建设小康,志在大同。——摘自《全球化和大同理想》,《群言》2007年第7期

向周老致敬

    周老是盟内的前辈。每一位民盟人都非常敬重他。民盟中央领导也十分关心周老的晚年生活。每年春节前后,都会到周老家慰问。部分慰问照片——


    2005年1月11日,民盟机关领导看望周有光先生。由左至右:李重庵、高拴平、张梅颖、周有光。


    
2010年3月19日上午,时任民盟中央副主席李重庵在群言杂志社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看望周有光先生。



    2016年1月21日,民盟中央副主席张平前往周老家中看望。民盟中央在2015年《群言》杂志庆祝创刊30周年之际,为周老颁发了“群言特别致敬奖”。张平副主席把奖杯和收录有周老文章的《群言文丛》送给周老时,老人十分高兴。

    今年,我们将去探望老人时,老人已经不在了。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的辞世,是我们民盟大家庭的一大损失。但他留给世界的光,还将继续照亮我们每一位民盟人。谨以此沉重悼念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