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伯钧(1895年11月17日-1969年5月17日),安徽桐城人,中国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部长,《光明日报》社社长。他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章伯钧(1895-1969年)

 幼年的章伯钧入私塾,一年后才进入乡间的育才小学读书,他自幼喜欢作文。小学毕业后,他报考了省内有名的桐城中学,由于数学不及格,差点落榜,只是因为他的文章写得漂亮,才被一位桐城派文人校长破格录取。学校离他家有九十多华里,章伯钧只能在校寄宿,他每月趁假日归家,肩挑大米、菜油长途步行到校。当时,他的叔父经济上也非常拮据,为资助侄儿求学,不断变卖家产,由此更加激励了章伯钧刻苦学习的精神。

 1916年,20岁的章伯钧赤脚穿草鞋来到武汉,考入武昌高等师范英语系。时值新文化运动正在全国蓬勃兴起,章伯钧的思想也受到了巨大的震荡。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必须用科学和民主的态度去重新审视历史。他一面努力学习,一面结交有志之士,其中就有他毕生视为知己的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恽代英。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作为武昌高师学生会代表,参加了武汉学生联合会,组织武汉学生开展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1939年冬,章伯钧与张澜、沈钧儒、黄炎培、梁漱溟等共同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皖南事变”发生后,他们积极发起民主联合运动,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称“中国民主同盟”)。章伯钧带领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集体加入民盟,使之成为民主运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45年7月,章伯钧与黄炎培等到延安考察和商谈国是,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与鼓励。回到重庆后,章伯钧积极配合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反对国民党单独召开国民大会,并拒绝参加国民参政会1946年1月在中共倡导下,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章伯钧代表“民解”出席了会议。政治上保持了同中共基本一致的态度。

1941年,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以章伯钧、丘哲为代表,参与筹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易名中国民主同盟)。图右起为民主政团同盟的负责人章伯钧、史良、左舜生、张澜、沈钧儒、罗隆基在重庆上清寺合影。
19457月,章伯钧等六参政员为商谈国共团结,共建国内和平而飞抵延安。图右起:毛泽东、黄炎培、褚辅成、章伯钧、冷遹、傅斯年、左舜生、朱德、周恩来、王若飞在延安机场合影。

1947年2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改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及常务委员会主席;国共和谈破裂后,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加紧镇压民主运动,11月中国民主同盟被迫解散,章伯钧秘密由上海抵达香港。1948年1月,与沈钧儒一起,以民盟中常委名义领导全盟工作,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推翻国民党独裁政府,彻底实现民主、和平、独立、统一的新中国的政治纲领;5月,章伯钧与在港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联名通电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号召,并发表了《我们对时局的意见》,公开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革命进行到底!同年9月,首批离开香港赴东北解放区代表民盟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常委、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19485月,农工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为响应中共中央的“五一”号召,联合致毛泽东主席电。
19489月29日,第一批由香港北上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的民主党派人士沈钧儒、章伯钧、谭平山、蔡延锴四人到达哈尔滨。图为9月30日章伯钧(后排中)与(前排左起)李立三、谭平山、沈钧儒、李德全、蔡延锴等在哈尔滨合影。

1957年反右斗争中,章伯钧被划为右派。1958年11月在农工民主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仍当选为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被批斗关押。1969年5月17日因患癌症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1982年11月15日,章伯钧的骨灰移放八宝山革命公墓。


章伯钧骨灰移存八宝山革命公墓

章伯钧在一生奋斗中,为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交通运输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发展,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馆藏章伯钧资料(部分)


新华日报《中国民主同盟负责人 左沈章三先生重要谈话》


《光明日报》创刊 章伯钧任社长

章伯钧与中国农工民主党



章伯钧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