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猷(1915年3月1日-2012年7月17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享誉世界的声学泰斗。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共产党党员、原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美国声学学会荣誉会士。

马大猷(1915-2012年)
 

1936年马大猷从北京大学毕业,正好清华大学招考留美公费生,物理学方面的专业是电声学,非常符合他的理想,于是他就去投考了,不久他被清华大学录取了,规定出国之前要在国内准备一年,指导老师是北京大学的朱物华先生和清华大学的任之恭先生。次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北京被日军占领,学校里一片混乱。8月初,马大猷和同学们计议决定只身出走,刚到天津就被日本宪兵扣留了,关到师范学校的日本宪兵队部。那里生活条件非常差,几十个人挤在一间大房子里睡地铺,不准多说话,不准多走动,一天三餐都吃不饱,弄不好还要遭到日本宪兵的呵斥和踢打。马大猷就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了33天。在见到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后,他提出申请暂不出国,参加抗战。梅校长考虑后,决定马大猷仍应按原计划出国。

 


马大猷博士照

1940年,马大猷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他选择了归国效力的道路。回国后,他开始希望能为抗战需要研究一些科学技术问题,终因没有研究课题,遂致力于教学工作。他先是在西南联大工学院电机系任教授,几年后,北京大学筹备创办工学院,31岁的马大猷被聘为筹备主任,后来又成为北大工学院的首任院长。

1940-1946年,马大猷(右三)

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1951年,马大猷(二排右五)参加土改工作队

1956年,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制定科学技术12年远景规划,马大猷参加了讨论。会上他提出了四项紧急措施(电子学、半导体、计算机和自动化),为我国新技术的发展画出蓝图。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音质问题交由马大猷负责。他组织了北京的大学、建筑、广播系统中的声学专家,进行研究,提出设计要求,进行模型试验、测量、鉴定工作。“马老虽已高龄,仍然关心国家的科技事业,令人敬佩。他关于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的观点和论述很有见地,所提建议也很中肯。基础研究是应用和开发的先导和源泉。”这是温家宝总理对马老先生《国家实力根本源于基础研究》和《推广基础研究》两篇文章的亲笔批复。

周恩来(左一)在中南海与科学家孟昭英(左二)、梁思成(右二)、马大猷(右一)交谈

2012年7月17日,马大猷教授逝世。马大猷教授是中国科学界的典范,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大爱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环境保护事业、献给了声学事业。马大猷教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朴实无华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声学界的一代楷模。

书籍《马大猷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