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仁(1924年--2016年)
孔令仁,女,山东曲阜人,孔子七十六代后裔,1924年11月出生于济南,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妇联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民盟山东省委名誉主委、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于2016年7月18日19时1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山东济南逝世,享年93岁。
孔令仁同志出生于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深厚,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934年至1937年在上海比德小学读书。抗战爆发后,随同父母内迁,1937年至1941年先后在重庆南开中学、昆明天南中学读书,聆听过周恩来同志演讲。1942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学习,从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吴晗、冯友兰等学术大师身上获得了受用终生的知识和修养。抗战胜利后,随校回迁至北京,于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新中国建立后,以饱满热情投身于新时代,1950年至1953年在山东大学俄语专修科学习,1954年至1956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进修。作为孔子后裔,她从小就耳濡目染“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的千年祖训,同时又接受了新式教育,受到了现代文明洗礼,这种中西合璧的教育经历,促成了她的丰富知识和品德修养。
孔令仁同志1953年3月参加工作,历任山东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并先后担任山东省政协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第五届常委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山东省委员会第三、第四、第五届副主委、第六届名誉主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及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七次、第八次代表大会副主席,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顾问等职。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孔令仁同志恪守先祖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遗训,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耕耘杏坛60余载,授业解惑,热爱教学,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师德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人才,桃李满天下,获得过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被授予首届“山东大学育才功勋”荣誉称号。她的讲课充满激情,生动活泼,注重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相结合,富有感染力,深受学生欢迎。许多学生反映,“孔老师的连珠妙语,使我们听着本来觉得枯燥繁琐的经济史课程,竟然感觉是一种享受。”同时,她刻苦钻研,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刚刚起步之时,甘于坐冷板凳,坚持不懈开垦着被他人视作枯燥无味的学术园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60年代初,她关于中国资本原始积累问题的研究,独树一帜,为学术界所注重。80年代初,她关于洋务运动的研究,解放思想,勇开风气;关于清末山东经济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成果,历经30年而至今仍然显示其学术价值;她关于《子夜》与1930年前后中国经济的研究成果,被同行专家评为“是一篇很好的经济史论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文学著作导论”,并获得该小说作者茅盾先生亲笔致函予以肯定。她主编《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以及10卷本、400万字《中国老字号》煌煌巨著,获得了学术界交口赞誉。



孔令仁先生(右二)与洋务运动研究的专家学者合影
孔令仁同志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作为党外人士的优秀代表,她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共事的老朋友。她热爱祖国,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积极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她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中国共产党事业忠贞不渝。“文化大革命”期间,她遭受冲击,但仍热爱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风雨同舟。在数十年奋斗历程中,无论是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还是身处“文化大革命”逆境,她历经风雨矢志不移,从未动摇过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毕生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始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为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发挥民盟作用和做好民盟工作进行了不懈努力。在长期担任民盟中央、民盟山东省委和山东省政协领导职务期间,团结带领广大盟员,始终坚持围绕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国家、山东省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值得信赖的挚友和诤友。
孔令仁同志长期为祖国“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伟大事业辛勤工作,在海外联谊工作中书写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被誉为“民间大使”。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外交流还有许多隔阂的形势下,她利用出国讲学、探亲访友和接待外宾等机会,做了大量海外联谊工作。她多次到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韩国等国进行学术文化交流。1985年4月至7月,她参加“中美著名学者互访项目”,应邀赴美访问了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华盛顿、西雅图等十一座城市和十三所大学,发表演讲,接受“美国之音”专访,阐述关于中国四化建设、“一国两制”、中美文化交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解,掀起了一场中美民间外交的风潮,她也成为当时美国汉学界和海外侨胞谈论的新闻人物。走出国门无论到哪里,她都把联谊工作做到哪里。

孔令仁同志热情投身妇女儿童事业,广泛接触各界妇女群众,反映她们的现实要求和愿望,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1993年9月起,孔令仁同志担任了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妇联副主席。作为知识女性,她积极推动进一步清除男尊女卑的旧思想,倡导女性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努力具备与男性进行平等竞争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在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她作了《关于重视选拔使用妇女领导干部》专题大会发言,受到一致称赞。1994年,她率领中国妇女代表团访问了波兰和保加利亚。作为代表团团长,她以渊博的知识、精辟的见解、优雅的气质风度、良好的沟通能力、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泛好评,获得了极高的礼遇。1995年,她出席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因成绩显著而获得嘉奖。2007年,她将包括一尊汉白玉孔子雕像在内的15件文物,捐赠给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身为孔子后裔又是历史学家,孔令仁同志把深入研究孔子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她长期担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为推动孔子研究做出不懈的努力,一贯主张应实事求是地评价孔子及儒学,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她以全国政协常委身份提交的《关于建立孔子文化研究院》提案得到了采纳,中央和地方部门各拨专款予以创建。1986年,山东省和青岛市积极落实党的政策,将孔令仁兄弟姊妹八人在青岛市青岛路1号的故居落实给他们。这座曾作为德国领事馆的楼房,位于青岛市黄金地段,占地3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连同地下室共4层,院内有草坪和车库。孔令仁兄弟姊妹经过商量,一致同意将房产捐献给国家,改建为“青岛南园孔子纪念馆”。1987年,受其姐美籍华人孔令和委托,她将曲阜市政府落实侨务政策而补折的“孔氏八府”私房款两万余元,全部捐赠给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曲阜市侨办侨联。这些义举充分说明她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枕和希望。

孔令仁同志在生活中秉承了孔家源远流长的家风,孝尊长辈,勤俭持家,家庭和美,伉俪恩爱,在1994年被评为首届“全国十对蓝宝石婚佳侣”。她对孩子倾春晖之情,辅仁爱之教;对亲朋好友爱无差等,对学生呵护如保赤子,待人接物温文尔雅。耄耋之年,孔令仁教授仍然十分关心党的教育事业和多党合作事业,关注山东大学改革发展、“双一流”事业和青岛校区建设,继续支持民主党派工作,在民主党派新老交替、加强自身建设和履行职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

 



第八、九届民盟中央领导人合影,孔令仁(前排右2)

孔令仁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为党的教育事业勤奋工作的一生,是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一生,是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在追求进步的旅途上,她选择了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道路,毕生致力于国家教育文化、多党合作、祖国统一、妇女儿童工作的发展与进步,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殚精竭虑、不懈奋斗。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顾全大局,不谋私利;她艰苦朴素,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不慕虚名;她坚持原则,公道正派,廉洁奉公,一身正气,具有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她的高尚品格、奉献精神、突出业绩、人格魅力,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2016年7月18日,孔令仁同志,因病在山东济南逝世,享年93岁。斯人已逝,浩气长存,孔令仁先生教书育人、忠心爱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书籍:《锦瑟华年 孔令仁文集》
文字转自山东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