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9日,浦熙修《采访十年》:一个采访记者的职责是监督社会走向进步的方面去,所以对于社会的事件,坏的要暴露,好的该表扬,一切要以与人民生活有关与否为前提。怎样暴露坏的,表扬好的,是并不容易做到的。

浦熙修(1910年-1970年)

浦熙修(1910年10月29日-1970年4月23日),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上海《文汇报》副总编辑兼驻北京办事处主任,全国政协文中资料研究委员会文教组副组长,民盟第二、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和北京市委常委兼副秘书长,是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10年10月29日浦熙修出生于江苏嘉定。,1917年,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小学习,后升入附中。1929年夏,考入北平女师大中国文学系。这时母亲去世,父亲到南京谋职,她独自一人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弟妹。生活的艰难造就了她的独立精神。1932年,浦熙修与袁子英结婚,婚后,育有一双儿女。1936年,他们全家搬到南京。


浦熙修与前夫袁子英

早年艰难的生活,造就了浦熙修倔犟而自立的性格。于是,四处托认识的人帮忙找工作。丈夫袁子英不支持她出去工作,但是浦熙修并不妥协。有时候,人一生的际遇,只是因为一时的机遇。浦熙修抓住了这个机遇。偶然一天,她在《新民报》的广告栏中看到某地产公司招考女职员的消息,赶紧去应试,巧的是考题正是她日夜都在思考着的妇女职业问题。她用自己看到的事实结合观点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但是公司还是把她拒之门外了——地产公司的老板对她说:“我们这里不用结过婚的女职员,你的文章写得很好,我愿意介绍你到《新民报》去。”就这样,浦熙修进了陈铭德创办和主持的《新民报》。


1946年-1948年,浦熙修在南京新民报任采访部主任

1941年的一天,香港飞往重庆的最后一次航班机票紧张,许多民主人士不能乘行,而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的二小姐却在这次航班上带了大批箱笼和七八条洋狗。此事被浦熙修报道后,引起一片哗然。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受周恩来等人的影响,为宣传中共坚持抗战和揭露国民党反动面目,她撰写了大量新闻稿件,被称为新闻界的“四大名旦”之一。1948年7月,《新民报》因“毁谤国军,妨害戡乱军事”被查封后,浦熙修为香港《文汇报》撰稿。不久后,国民党宪兵司令部借口共党嫌疑,将浦熙修逮捕入狱。在狱中,她置生死于度外,与同狱的共产党员相互鼓励,坚持斗争。数月后,她被中国共产党和有关方面营救出狱。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自由职业界民主人士代表,浦熙修(前排左一)

在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总理向主席介绍了浦熙修,主席亲切地对她说:“你是坐过班房的记者”。她觉得,这无疑是最高的称赞了。新中国成立后,她曾三次赴朝鲜前线采访,还前往新疆等地去作有关抗美援朝的宣传报告,写下了《新疆纪行》


1951年,浦熙修与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合影

1957年,反右运动中浦熙修遭受了非人的折磨。长期的隔离,使一向开朗的她变得郁郁寡欢。她在极度郁闷中得了癌症。1970年4月23日,浦熙修在肉体与心灵的双重煎熬之下,带着苍茫之爱含恨长逝,终年不过六十岁。浦熙修的追悼会于她去世十一年后的1981年8月补开。

作为一位人民的新闻战士,热爱人民,同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馆藏书籍《忆浦熙修》